中国乳业的下一个10年

发布时间:2018.03.03 浏览次数:

        在过去近20年里,是什么推动了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为什么说光明乳业错过了两个最佳的增长机遇?2012年起,乳品增速显著放缓,是哪些新品类仍取得了高速的增长,为何?

 

  在未来10年中,谁将推动中国乳品行业的前进?为什么说低温时代已经来临?除了品类的机遇,中国企业更广阔的疆场在哪里?

 

  本文从品类的角度分析过去推动中国乳品行业发展的因素,并预测未来即将上升的品类。同时,结合《品牌的起源》与《商战》理论分析过去企业起伏的原因,为企业更好的把握未来提出策略建议。

 

  在中国市场,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今年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三次年会上公布的2016 年销售收入15强的乳品企业名单中,我们发现外资企业仅有雀巢与美赞臣,两者分别以65.2亿元及53.2亿元的业绩占15强6.37%的份额。15强的市场集中度达到59.46%,因此,可以说中国本土乳品企业在中国整体乳品行业中占据着数量与体量的绝对优势。

 

  这个数据对于行外人来说,颇感意外。或许,最直接的原因是奶粉品类的高曝光度是大众产生错觉,误以为中国企业在外资企业与进口产品夹击下,处境艰难。通过我们汇总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乳品行业主流品类中,除了奶粉品类外资占据近60%的份额以外,其他大品类都由本土企业主导。

 

  此外,中国乳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自2008年的1375.9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6年的3503.9亿,增长超过2.5倍的。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在此期间也取得了几乎相同倍数的增长。并且,三巨头2016年的业绩总额是1346.07亿,占乳品行业收入的38.42%。伊利与蒙牛在2016年更是双双入围全球乳业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