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7日,南开大学一名女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发生了意外,手部严重受伤。
2012年2月15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化学楼6楼发生甲醛泄漏,约200名师生疏散。多名学生喉咙痛、流眼泪,感觉不适。
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实验室氢气瓶意外爆炸,造成一名实验人员死亡。
……
在大众的印象中,高校实验室本是学术净地,是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研究学术课题的神圣殿堂。它远离名与利,宛若大海中凛然而立的一座孤岛,充满了神秘感。然而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高校实验室逐渐揭开神秘面纱,走入公众的视线中。而在2018年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一场惊心的爆炸后,全国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了北京交通大学这个高等学府的小小实验室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同样需引起重视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2号楼实验室内学生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试验时发生爆炸。经核实,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同日晚,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官方网页变成灰色调,首页显示“沉痛哀悼环境工程专业三名遇难学生” 。
今年2月发布的调查报告还原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在使用搅拌机对镁粉和磷酸搅拌、反应过程中,料斗内产生的氢气被搅拌机转轴处金属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爆炸,继而引发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引起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造成现场3名学生烧死。
相比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基地和实验室,高校的实验室在人们的眼中一直是类似“小打小闹”的存在,危险系数相对较低。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众人眼中相对安全的高校实验室,发生了爆炸惨剧。三位重点高校的科研人才,三条正值大好年华的鲜活生命,背后是几个家庭的精心培育,正是等待开花结果的时候,却迎来这样的风雪摧残。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同样需引起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违规开展试验、冒险作业,违规购买、违法储存危险化学品,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是导致本起事故的间接原因。
违规购买储存、违规开展试验。事发科研项目负责人违规试验、作业;违规购买、违法储存危险化学品;违反《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等规定,未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未告知试验的危险性,明知危险仍冒险作业。事发实验室管理人员未落实校内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未有效履行实验室安全巡视职责,未有效制止事发项目负责人违规使用实验室,未发现违法储存的危险化学品。
事故发生后,有人爆料称实验室爆炸前几天,实验室里堆放了许多桶镁粉和磷酸钠,这些易燃易爆品的堆放引人不安,那么多的化学用品一起堆放在一起,大家难免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表示怀疑。而在事发的前一天,实验室里的同学曾尝试向环保部门举报实验室里的危险物品,然而还没等到回应,就先等来了死神。
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未发现违规购买、违法储存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行为;未对申报的横向科研项目开展风险评估;未按学校要求开展实验室安全自查;在事发实验室主任岗位空缺期间,未按规定安排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并进行必要培训。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下设的实验中心未按规定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对实验室存放的危险化学品底数不清,报送失实;对违规使用教学实验室开展试验的行为,未及时查验、有效制止并上报。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同样需引起重视
缺乏常态化监管机制。北京交通大学未发现事发科研项目负责人违规购买危险化学品,并运送至校内的行为等。对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购买、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情况底数不清、监管不到位;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未能通过检查发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相关违规行为;未对事发科研项目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未落实《教育部2017年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整改通知书》有关要求。
学校不知道实验室在做什么实验,这说得过去吗?很明显,学院和学校在监管方面存在严重的漏洞。不能因为实验室主任岗位空缺,就忽视了安全管理的问题,忽略了安全意识的培训。存放了多少危险化学品?不知道!存放在哪里?不知道!项目有什么风险?不知道!如果说实验室的学生对危险性未有清晰认识尚且说得过去,项目负责老师和校领导,怎么会意识不到项目的危险点呢?
高校校园是国家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实验室是科研事业的一片“净土”。然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学生将不敢轻易踏进实验室。因此各大高校需持续开展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摸清危险化学品底数,加强对涉及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采购、运输、储存、使用、保管、废弃物处置的监管,将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纳入平安校园建设。
有网友说,高校和外面是相对隔离的。小编想说,隔离的高墙要不得。为避免高校实验室“净地”变“禁地”,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同样需引起重视,不仅仅是学校的重视,更是业界的重视,乃至于社会各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