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管理机制激活“诺奖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9.08.21 浏览次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推动建设科学和科创“双中心”,我市于今年7月正式印发《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推出了22条举措。“科改22条”通过新设、整合、拓展、优化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一类科研资金、五大专项、二十四个类别”科技计划体系,把做强基础研究摆在了重要位置。从今天开始,本报“科学家精神与深圳”年度报道将一一剖析“科改22条”的亮点,关注深圳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

 

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近两年,9家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纷纷落户深圳,成立了特有的“诺奖实验室”。

 

被称为“科改22条”的《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提出逾三成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如何让以“诺奖实验室”为代表的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发挥更大作用,“科改22条”明确将实施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建立灵活的“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绩效评估、稳定支持”机制,做大做强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平台。

 

三成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里程碑是指一个具有特定重要性的事件,通常代表项目工作中一个重要阶段的完成。“里程碑式”管理则是指通过建立里程碑和检验各个里程碑的到达情况,来保证项目工作的进展和实现总目标。

 

在科研主管部门看来,深圳期待“诺奖实验室”能够诞生“里程碑式”的突破,同样也为“诺奖实验室”划定了“里程碑式”管理方式。一方面是在时间上设定了硬约束指标,另一方面是管理松绑以期激发活力。“科改22条”特别写明:强化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

 

数据显示,去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4.2%。今年深圳科技研发资金预算规模123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安排45.36亿元,占科技研发资金比重三成以上。

 

截至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中已有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两家在深圳生根发芽,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正稳步推进。深圳市级以上各类创新载体达2214家,其中国家级116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

 

“科改22条”特意将“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集中突破”单独列出来,提出设立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每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30%以上,持续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鼓励企业向全球发布项目指南

 

“科改22条”提出,政府主动布局技术攻关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悬赏赛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面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鼓励企业向全球发布项目指南,联合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产出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原创成果。

 

成立于2016年底的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一家开展激光照明工业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研究院已经引进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多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其中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是该院理事会的荣誉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席。

 

此外,深圳还大力推进评审专家邀请与国际接轨,通过邀请、推荐和自荐等方式,汇聚一批国际和港澳地区知名学者担任评审专家,增强评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支持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

 

“科改22条”提出,支持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具体办法是依托深圳市内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统筹整合企业现有创新载体的优势资源,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由企业梳理凝练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技术参数指标,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引领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两年前跻身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是由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发起创建的民营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该院已申请专利266件(授权86件),并获2017年中国专利金奖及中国专利优秀奖。其自主研发成果已成功转化为近10种高技术产品,我国首台主动式毫米波圆柱形人体安检仪TAI-30和TAI-40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目前,深圳已在基因组学、超材料、大数据、石墨烯等前沿领域,布局了一批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截至今年7月,深圳已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